SAE(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)制定的自动驾驶标准(J3016)主要针对道路机动车辆(On-Road Motor Vehicles)的自动驾驶系统,其应用场景覆盖从研发、测试到商业化落地的全生命周期长富配资,并涉及技术定义、法规制定、消费者沟通等多个层面。以下是具体使用场合的详细说明:
一、技术研发与测试阶段
功能定义与边界划分 场景:车企或科技公司开发自动驾驶系统时,需明确各功能模块的自动化等级(如车道保持是L1还是L2)。 作用: 避免技术宣传中的概念混淆(如特斯拉Autopilot与Waymo全无人驾驶的差异); 指导工程师设计系统架构(如L3级需冗余制动/转向系统,而L2级无需)。 案例: 通用汽车开发Super Cruise时,依据SAE标准确定其为L2级,需驾驶员持续监控; 奔驰DRIVE PILOT通过SAE标准验证其L3级能力(如德国高速拥堵场景下的接管时间≤10秒)。 测试验证与数据采集 场景:在封闭测试场或公开道路进行自动驾驶测试时,需按照SAE定义的ODD(设计运行域)设定测试条件。 作用: 确保测试覆盖系统有效工作的所有场景(如速度范围、天气条件、道路类型); 量化系统性能(如L4级Robotaxi需在95%的ODD内实现零接管)。 案例: 小鹏汽车在测试XNGP(L3级候选)时,需验证其在暴雨、夜间等场景下的OEDR(目标和事件检测与响应)能力; 特斯拉FSD V12(端到端架构)通过SAE标准评估其“动态ODD调整”能力(如根据路况自动扩展或收缩运行范围)。展开剩余60%二、法规制定与合规阶段
政策框架设计 场景:政府监管机构(如NHTSA、中国工信部)制定自动驾驶相关法规时,以SAE标准为技术依据。 作用: 统一术语和分级逻辑,避免地方性法规冲突(如中国GB/T 40429-2021与SAE J3016高度一致); 明确不同等级系统的上路huluwa25.com条件(如L3级需配备数据记录装置以追溯事故责任)。 案例: 欧盟UNECE R157法规(2021年生效)允许L3级车辆在特定条件下上路,并要求车企承担部分事故责任; 美国加州DMV要求车企提交自动驾驶测试报告时,需按SAE分级披露接管频率等数据。 事故责任认定 场景:发生自动驾驶相关事故时,需依据SAE标准判断系统与驾驶员的责任边界。 作用: 为保险公司定损提供技术依据(如L2级事故驾驶员全责,L3级可能车企需担责); 推动车企改进系统安全性(如奔驰DRIVE PILOT在德国需通过TÜV认证,证明其接管逻辑符合SAE要求)。 案例: 2021年特斯拉Autopilot事故中,NHTSA依据SAE标准认定驾驶员未保持监控,车企无责; 2023年奔驰DRIVE PILOT在德国首例L3级事故中,因驾驶员未及时响应接管请求,被判定承担30%责任。三、商业化落地与用户沟通阶段
产品宣传与消费者教育 场景:车企向消费者推广自动驾驶功能时,需使用SAE标准术语避免误导。 作用: 帮助用户理解功能限制(如L2级需随时接管,不可双手离开方向盘); 降低滥用风险(如特斯拉曾因宣传“全自动驾驶”被加州DMV起诉,后改用“Autopilot”并强调L2属性)。 案例: 理想汽车在L8车型上明确标注“AD Pro为L2级,AD Max为L2+级”,避免用户混淆; 沃尔沃EX90通过SAE标准解释其“Pilot Assist”功能为何属于L2级(需驾驶员每10秒触碰方向盘)。 售后服务与用户培训 场景:车主购买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后,需接受车企提供的培训以正确使用系统。 作用: 确保用户遵守ODD限制(如L3级仅限高速拥堵场景使用); 培养用户接管习惯(如L3级系统请求接管时,用户需在10秒内响应)。 案例: 奔驰为DRIVE PILOT用户提供专属培训课程,包括模拟接管场景演练; 蔚来ET7车主需通过APP学习NOP+(L2+级)的使用规范,否则系统将限制功能激活。发布于:辽宁省鸿岳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